李迅雷:金融数据波动并不意味收缩

10月份金融数据近日公布,对于M2和社会融资规模等数据不及预期,有人得出信用收缩的结论。对此,需要客观分析。

首先,贷款环比“腰斩”并不意味着10月份金融数据出现断崖式下滑。从历史规律来看,银行信贷投放具有显著的季节性规律,季末往往为“大月”,季初往往为“小月”。历史数据显示,往年10月份贷款平均约占9月份的55%左右。因此,此次贷款环比“腰斩”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同时,今年整体信贷投放情况并不算差。贷款余额增速虽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下滑,但进入今年下半年又开始回升,并从9月份开始重新站上了13%的水平。受央行多次降准影响,用M2和基础货币之比衡量的货币乘数也震荡上行。

信贷表现虽然尚可,但其他方面的隐忧不容轻视。从投资端看,今年银行股权及其他投资几乎持续负增长;从融资端看,委托贷款余额增速也同样如此,信托贷款余额增速则从10月份开始掉至零增长以下,且三者在10月份的金融数据中均呈现加速下降趋势。同时,表外融资继续下降使得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创2016年7月份以来新低。

此外,信贷投放在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最直接反映企业融资需求变化的企业中长期贷款10月份仅增加1429亿元,不仅低于9月份的3800亿元,也远不及去年10月份的2366亿元。同时,票据融资规模连续6个月出现千亿元以上高增长,反映出在宽信用政策引导下,银行虽然信贷额度有所提升,但对企业信贷投放仍然较为谨慎。

在信贷总量尚可、表外融资继续萎缩且信贷短期化的影响下,企业存款大幅下降6004亿元,不仅导致M1同比继续下降至2.7%的水平,也使得M2创下历史最低增速。

综上分析,银行风险偏好下降,并进入持续信用收缩阶段,是金融数据表现较低迷的主要原因。这里既有金融监管对融资渠道和融资主体实行更严格限制的因素,也有在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的形势下,银行主动调整其资产配置策略的因素。那么,金融数据不达预期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常态吗?笔者认为,金融数据未来的走势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按照经济运行规律,在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形势下,银行或仍将保持较低的风险偏好;二是逆周期政策起到的对冲效应。前者会使金融数据整体偏弱,并成为下阶段的主旋律,后者则会使金融数据出现边际改善。

与此同时,受到金融监管政策等影响,资金利率下行并未引发银行将大量杠杆加在金融市场上,同业存单增量开始放缓,同业理财逐渐退出舞台,所以今年资金“空转”现象并不明显,资金并未淤积在银行体系,央行投放给银行体系的资金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得到了有效保证。

从10月份开始,央行通过推行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加大再贴现额度等方式支持民企融资,银保监会也表示在信贷投放上会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倾斜。近期各地政府部门也纷纷制定相关政策和投入财力来支持民企发展,缓解融资难和融资贵。随着更多解决民企融资难的政策逐渐落地,预计银行风险偏好将在边际上得到有效改善,民企融资难度或将有所减轻,这也有助于减缓金融数据的回落。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