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支撑的隐形资助暖人心

“学生你好,近期我们发现你校园卡消费较低,所以向你打入200元,希望你能奋发图强,努力学习!”据媒体报道,近日,不少中国矿业大学学生收到了这条短信,且饭卡里“凭空”多出了120—200元。原来这是该校通过校园一卡通消费大数据,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的隐形资助。

据了解,该校开展的隐形资助项目依托校园一卡通消费大数据确定学生消费具体情况,为学生们隐形补贴餐费。资助过程未公开信息,而是通过点对点的方式向学生发送短信告知。此外,该校还有其他隐形资助措施,如发放“爱心卡”让学生领取生活学习物资,通过“爱心车票”帮助学生假期返乡等。在大数据的助力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也进行了隐形助贫,收到了良好反馈。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教育公平、脱贫攻坚和教育现代化。《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校学生4387.89万人次,资助资金1150.30亿元。但是,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过程中精准识别难度大、公开证明“谁更穷”的资助方式,由于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一直是高校资助工作中的难题。在技术日益发展的今日,通过大数据分析,能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妥善保护学生隐私,让贫困生感受到爱与尊严,从而获得自信,回馈社会。2019年4月,教育部下发通知取消了传统做法——高校学生申请资助时需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证明之环节程序,改为申请人书面承诺。此举既做到了精准扶贫,也简化了复杂的高校资助程序,是高校扶贫发展的大方向。

作为社会人才输出的重要机构,大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培养、物质扶贫,也必须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把自己不想公开的事情公之于众,甚至还要与人“比穷”时,自然会受到伤害,甚至因此放弃申请。这种不顾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隐私和人格尊严的公示,仅仅达到了物质扶贫,却忽视了更重要的精神激励,反倒可能弄巧成拙。因此,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注意对其隐私的保护、心理上的引导,这样才能使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

大学是一段珍贵而快乐的时光,让学生们不为生计奔波、不为餐食发愁、不为烦琐的申报程序忧心,安心学习,是扶贫助学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既然是隐形助贫,就更需要高效的监督管理,防止弄虚作假和暗箱操作,这样才能维护教育公平,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相关产品

评论